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上线展播
文章出处:江门市文化馆作者:发布时间:2025-02-27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名人名家篇、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以“梳理五邑文脉、挖掘历史记忆、展现名家风采、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旅融合、共建人文湾区”为宗旨,以数字化的形式对大湾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2月26日,该系列微纪录片在“文化在线”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联盟平台正式展播。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在“文化在线”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联盟平台展播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观看

https://www.gdscc.cn/whzx/web/brand/detail.html?id=1f4af25217414ddc940bbf0eb7fcf385

系列微纪录片每集单设主题,采用纪实拍摄方式,选择以人为本、以小见大的拍摄角度,精心撷取江门五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家及在我国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江门籍两院院士的家风家教、魅力品行等事迹,以地域文化为载体,通过探寻江门的人文环境、教育环境以及历史沿袭所积淀的文化传承,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以微电影的表现手法来“讲故事”,通过天真烂漫的孩童之口娓娓道来,在致敬历史、致敬先辈、致敬经典的同时,展示五邑侨乡珍贵的文化财富、精神财富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助力江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一集《岭南大儒陈白沙》

本集内容梗概:陈白沙出生于新会都会村,少年时随家人迁居白沙乡的小庐山下;19岁参加广东乡试考得第九名举人,21岁参加礼部会试考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再次参加会试落第,后往抚州临川郡拜著名学者吴与弼为师;次年回归江门白沙村,在小庐山麓之南建“春阳台”,隐居读书;1466年再上京师复游太学,三年后再次参加会试不中,回乡教书育人,创立岭南学派,建构“白沙心学”思想体系;弘治十三年(1500年)病逝,万历二年(1574年)明神宗下诏建白沙家祠,次年诏准陈白沙从祀孔庙,陈白沙成为岭南唯一享有这一殊荣的大儒,被后人誉为“岭南一人”。陈白沙一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传统文化诸多领域成就杰出,其治学之道和师德风范对当今社会影响深远。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二集《中国侨办民营铁路之父陈宜禧》

本集内容梗概:陈宜禧少年家贫,以卖杂货为生;1864年赴美,从事铁路建设工作长达30多年,筑路经验丰富;1904年回乡倡建新宁铁路,得到县人及旅外侨胞支持;1906 年成立新宁铁路公司,任总经理兼工程师;1920年建成斗山至北街干线和台城至白沙支线的新宁铁路,写下了中国民营铁路的光辉史页。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三集《爱国侨领司徒美堂》

本集内容概要:司徒美堂幼年家境贫困,6岁时父亲去世,10岁到新会县城做木匠学徒;12岁赴美谋生,1885年加入“洪门致公堂”;1894年在波士顿创建安良堂,打出“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大旗;1904年孙中山赴美活动,与之建立深厚友谊,其后多次发动筹款,支持国内革命;1937年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为抗日战争出钱出人出力;1945年3月当选“中国洪门致公党”全美总部主席,成为举足轻重的美洲侨领;1948年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1949年9月21日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随后参加开国大典;1955年病逝于北京。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四集《革命先驱陈少白》

本集内容概要:本片取景自陈少白故居,以陈少白生平事迹和“莎萝坪”“粥锅亭”“瞻云台”等建筑为时间和空间主线,展现了陈少白投身民主革命事业的热情和付出,以及情系桑梓对家乡交通和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国叔”形象,传承和发扬了陈少白的爱国爱乡精神。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五集《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

本集内容概要:少年李铁夫目睹晚清凋敝,与诸多率先“开眼看世界”的江门人一样,选择赴海外求学;青年李铁夫意气风发,视艺术与革命为人生两大使命,在海外从事辛亥革命活动;中年李铁夫回国,目睹民国政坛腐朽,决意脱离世俗回归艺术……傲骨嶙嶙绝世俗,野逸旷达笔墨真。本片讲述了“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的艺术人生,展现了一位真性情画家对艺术至纯、至美的求索。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六集《国学大师陈垣》

本集内容概要:本片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陈垣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陈垣先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在史学研究与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他博通与精专结合,历史与史学并重,考据与经世相融,为历史学开辟了新领域和新学科,堪称史学泰斗;他从事教学七十余年,曾担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他高扬民族气节,坚持将爱国主义贯穿于大学教育中,将爱国基因深化到人文血脉中;他身体力行,倡导刻苦治学与严谨创新的优良学风,垂范影响了几代学人。陈垣先生一生刻苦治学、立志学术、热爱祖国,值得后辈敬仰与学习。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七集《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本集内容概要:本片讲述了“中国航空之父”冯如远渡美国寻找救国梦想、试飞成功享誉航空界、满腔热血回国造飞机以及英年早逝以身殉国等的生平故事,展示了冯如对中华民族航空事业和人民空军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弘扬冯如自主自立、创新进取、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后人凌云壮志,振奋民族精神。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八集《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

本集内容概要:本片讲述了戴爱莲游历海外学舞、回国投身抗战、致力舞蹈教育等生平事迹。戴爱莲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舞蹈艺术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园丁,她的工作领域从创作到教学、从组织到交流,为推进中国舞蹈事业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她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部部惊艳的作品,更有追求完美、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热爱祖国、献身艺术的博大情怀。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九集《粤剧大师红线女》

本集内容概要:本片再现了粤剧艺术一代宗师红线女的传奇人生。红线女有着质朴的乡土观念、积极的创新意识和炽热的家国情怀,她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正因为有一颗对艺术和民族的赤子之心,红线女和她的传奇一样,永远不会老去。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

第十集《启超故里话启超》

本集内容概要:本片于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实地取景拍摄,真实呈现了梁启超幼年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场景,讲述了他求学、立志、立身的传奇人生,概括了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卓越贡献,阐述了其思想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呈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个父亲,以其浓烈的爱国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家风家教,造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俊才”的家教奇迹。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一集《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

本集内容梗概:梁思成1901年出生于日本,辛亥革命后随父母回国,入读北京汇文学校,1915年考入清华学堂,1919年与林徽因相识后相恋。1924年,梁、林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梁思成获建筑系硕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研究中国建筑。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次年受聘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建筑系。抗战期间,梁思成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著成《清式营造则例》,与林徽因等人测绘、拍摄了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2000多件古建遗物;“七七事变”爆发后,梁思成带领家人先后搬迁到昆明、四川李庄,期间完成了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实现了“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人生夙愿。解放战争期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同年在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8年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保护了大批文物古建。新中国成立前后,梁思成主持并参与设计了国旗、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大工程。梁思成一生创办了两个大学的建筑系,开创中国古代建筑学术研究工作先河,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片还原了梁思成的人生传奇和卓越造诣,旨在传承其工匠精神和爱国精神。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二集 《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

本集内容梗概:黄耀祥出生于广东开平市一个贫农家庭,幼时目睹农村贫困境况,立志“读书救国”。1935年,黄耀祥考上中山大学物理系,半年后改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农艺专业,主攻作物遗传育种学。1949年,黄耀祥进入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工作,4年时间育出了“江南1224”等6个高秆籼稻良种;1959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耐肥、抗倒、高产的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推动中国矮化育种走在世界前列。从1959年到1999年的40年间,黄耀祥培育的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50多个,累计种植面积超过8亿亩,为社会增产845亿公斤,增值845亿元,为国人温饱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黄耀祥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丰富的品种资源,更有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注重实践、求真务实,顽强执着、锲而不舍,追求真理、严谨认真。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三集 《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

本集内容梗概:陈灏珠出生于香港,祖籍江门市蓬江区石头村。15岁时母亲患高血压去世,促使他萌生了做医生的念头。陈灏珠大学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实习,1949年正式走上心脏内科临床工作。从1949年到2019年以95岁高龄从临床一线光荣退休,陈灏珠用汗水和心血写下了70年辉煌人生乐章——为新中国心血管病的预防和诊治研究创下了多个“第一”,多次立功,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栋梁……陈灏珠一辈子都在研究一颗“心”,他以赤诚之心点亮生命之火,指引着无数后来人追梦前行。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四集 《矿物学家叶大年》

本集内容梗概:叶大年,广东江门鹤山市人。因父亲从事铁路、公路、机场修筑行业,加上正值抗战时期,幼时随父母辗转各地,在贵阳安家后开始进入学校读书。1957年第一次高考,叶大年因“政治不合格”失去机会,第二年顺利考入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毕业后考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物学专业研究生,开始了“光性矿物学”理论研究。1987年,叶大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结构光性矿物学”领域的专著——《结构光性矿物学》,同年与金成伟合著出版了《X射线粉末法及其在岩石学中的应用》,迎来人生高光时刻。此外,叶大年还涉猎统计晶体化学、造岩矿物学、矿物材料科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大地构造学,甚至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围广泛,他对经济地理分布规律的系列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制定城镇化建设方案的重要参考意见。直到今天,叶大年仍奋战在科研一线,用信仰和汗水浇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五集 《有机化学家陈新滋》

本集内容梗概:陈新滋幼时家境贫困,4岁跟随父母到广州谋生,在即将升高中时遇到“文化大革命”爆发,被父母送到香港投靠亲戚。他在100天内背下了5000多个英语单词,以英语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李求恩纪念中学,高考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赴日本留学的全额奖学金。大学毕业后,陈新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这一时期,他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中发现了新不对称催化的反应机理,受到全世界化学家的关注。博士毕业后,陈新滋加入美国孟山都公司,短短数年升迁到“孟山都院士”。90年代初,陈新滋回到祖国,先后在台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任教,并开始系统地科学研究,相继研发出一批媲美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性能配体和催化剂。近年来,陈新滋开始将目光投注到环保领域,并在促进两岸三地,特别是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在他身上,折射出了中国科学家的共性,即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精神。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六集《中国细胞分化调控研究的开拓者薛社普》

本集内容梗概:薛社普,1917年生于广东新会贫农家庭,幼年丧母寄养于姑妈家,受务农与自然观察启蒙,15岁考入广雅中学,展现出惊人的求知欲;1938年赴重庆中央大学攻读生物专业,后转向生命科学领域。留学美国期间,薛社普醉心细胞学研究,首创无核网织红细胞胞质体杂交模型,揭示肿瘤细胞分化可逆性规律,为癌症治疗开辟新路径。1951年获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后,他冲破阻挠归国效力,扎根中科院开展细胞调控研究,提出珠蛋白基因重编程理论,推动我国实验胚胎学跻身国际前沿。他扎根基层行医,历经战乱辗转求学,晚年仍坚持科研至87岁回乡。薛社普以“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探索精神,发表200余篇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其人生轨迹印证了“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从古井渔村的放牛娃到世纪殿堂的院士,他以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诠释生命奥秘,用毕生所学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成为我国基础医学领域一座不朽的丰碑。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七集《分子遗传学家黄翠芬》

本集内容梗概:黄翠芬,广东台山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奠基人之一,中国基因工程创始人。她一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4次登上国庆阅兵观礼台,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科学工作者”称号。1921年生于台山的黄翠芬,自幼受母亲“无文化易被抛弃”思想影响,考取奖学金完成学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与丈夫周廷冲冲破美国移民局阻挠“偷渡”回国,将毕生积蓄购置仪器献给祖国。1954年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后,她4年研制出克制气性坏疽的疫苗,1959年首次受邀参加国庆阅兵。1980年,她在危楼中创建全军首个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带领团队3年建立23项新技术,研制出我国首个乙肝诊断试剂盒。1996年当选院士后,她75岁丧夫仍坚守科研,晚年身患肠癌、肺癌仍坚持工作,90岁高龄组织“后基因组时代”科研团队。黄翠芬晚年多次返乡指导江门生物产业发展,2011年逝世后,长子周哈阳以“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概括其一生,称其精神“声名存海内,桃李遍天下”。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八集《中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

本集内容梗概:黄志强,广东新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 “中国胆道外科之父”。他一生专注肝胆外科领域,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将我国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成功率从极低的不足10%大幅提升至64%,还主导完成世界首例“双供肝亲体肝移植”手术,引领我国肝胆外科从无到有,实现从跟跑至领跑的跨越。黄志强扎根临床长达90年,培养出300余名骨干人才,通过著书立说为行业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团队成果被纳入国际权威教材。他幼年受祖父教导,虽因目睹父亲手术曾弃医,但战火中重燃报国志,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师从吴英恺教授确定研究方向,经救治杨虎城将军坚定从医决心。在抗美援朝时初露锋芒,此后首创肝叶切除术、建成首个肝胆外科专科等;晚年仍带领团队攻克基因工程难题,著书18部、发表300余篇论文。2015年他在解放军总医院逝世,“生死相托”成为其医者精神丰碑,其学术思想与家国情怀持续激励着后人。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九集《中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余国琮》

本集内容梗概:余国琮,1922年生于广州台山商人家庭,幼年经历战乱逃难至香港,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化工系,毕业后赴美深造,1947年获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科学家名录中耀眼的东方学者。1950年,他突破重重阻挠归国效力,投身新中国科技事业。面对苏联断供重水的危机,余国琮率团队攻坚精密精馏技术,研制出专用分离填料与多管精馏塔,成功实现重水自主生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跻身全球重水生产领先行列。周恩来总理亲临实验室勉励科研,该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推动我国石化工业跨越式发展。余国琮深耕化工分离工程六十余载,开创蒸馏模拟理论,主编《化学工程词典》等权威著作,培养100余名博士生,构建起我国精馏技术体系。他90岁高龄仍坚持带教研究生,通过电子邮件指导学术,践行“育人育心”的教育理念。他的一生诠释了“科学报国”的赤子情怀——从战火中的流亡学子到国之重器的缔造者,以毕生所学铸就我国完全自主的精馏技术体系,为民族工业振兴与国防安全奠定基石,其“敢为人先、严谨治学、矢志报国”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国化工科技史册中。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十集《中国第一代“驯火人”梁思礼》

本集内容梗概:梁思礼,梁启超幼子,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北京,自幼在梁启超“饮冰室”浸润家国情怀与西方文化,4岁丧父后随母南迁。1937年南开被毁,少年立誓“工业救国”,赴美八载学成归国。1956年,他投身国防科技,参与“东风一号”研制,虽经历“东风二号”失败,却以两年攻坚终获成功。1980年“东风五号”横跨太平洋,中国跻身洲际导弹强国之列。他主持研发“长征”运载火箭,为“神舟”“嫦娥”铺就通天之路,晚年仍心系航天青年培养。作为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他将家族爱国精神融入航天事业,其家族“一门三院士”传奇印证了梁启超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2013年,他回乡题词“启迪民智,超越前人”,2016年逝世前引用萧伯纳名言“传递火炬”,以毕生奉献点亮了中国航天征程。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十一集《国际著名肝癌研究专家汤钊猷》

本集内容梗概:汤钊猷,广东新会人,国际著名肝癌研究学者,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一生致力于抗癌事业。汤钊猷出生于广州知识分子家庭,因战火辗转多地。在澳门求学时,艰苦生活和目睹同胞受欺,让他萌生从医志向。1949年上海解放,他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立志报国。大学毕业后,汤钊猷在上海中山血管外科表现突出,经沈克非教授指导,治学更为严谨。1968年,因参与晚期肝癌患者抢救失败,又逢周恩来总理发出“攻克癌症”号召,他毅然投身肿瘤医学领域。投身肝癌研究初期,患者高死亡率虽带来沉重打击,却坚定了他攻克肝癌的决心。科研中,他不惧风险,感染乙肝病毒仍坚持,还在自己身上试验卡介苗疗法。1987年受中央领导接见他备受鼓舞,凭借创新奉献精神,在肝癌研究取得瞩目成绩。如今92岁高龄的他仍为发展“中国特色的医学”努力,以71年从医经历诠释了“好医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十二集《微生物药物学与肿瘤药理学专家甄永苏》

本集内容梗概:甄永苏,1931年生于广东台山公益埠,幼年经历抗日战争的苦难,目睹父亲行医救人的背影,埋下“以医报国”的种子;1954年作为新中国首批大学生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毅然投身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开启肿瘤药理研究征程。面对国际技术封锁,甄永苏率团队从10万菌株中筛选出30余种抗肿瘤抗生素,成功研发平阳霉素、争光霉素等国产抗癌新药,打破国外垄断,惠及亿万患者。他提出的“核苷转运”靶向治疗理论,为癌症化疗开辟新方向;在单抗研究低潮期,他坚持倡导“高效化、小型化、多靶点”研究,推动我国生物制药创新发展。甄永苏院士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留学美国期间提出“医学研究须立足国际前沿”的理念,归国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百余名硕博生,主编《药理学》等权威教材。晚年仍心系家乡教育,通过旧地图追忆台山求学足迹,强调“侨乡重教育、重交通、重发展”的智慧传承。他以“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用六十余载光阴铸就我国抗肿瘤药物体系的基石。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十三集《眼科学专家李绍珍》

本集内容梗概:李绍珍,1932年生于广州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郭柏龄早年赴德留学归国创办制药企业,坚持为女儿铺设求学之路。1954年她从岭南医学院毕业后,扎根中山眼科中心,从普通医生逐步成长为我国首位眼科工程院院士。她以创新精神攻克白内障防治难题,开创国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先河,独创Nd:YAG激光治疗角膜散光技术,推动复杂病例手术突破;率先将门诊手术模式引入眼科,大幅降低患者负担。为普及防盲知识,她率团队走遍南粤乡村,建立5个基层防治基地,主持完成5000余人眼病筛查,揭示“防盲重质轻量”的科学命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李绍珍医德高尚,常为农民彻夜诊疗,亲自试药以验证安全性,被赞“菩萨医生”。她身患乳腺癌仍坚持工作20余年,手术前夕仍在指导论文,临终前仍在修改学术著作。作为海伦·凯勒国际防盲组织中国顾问,她推动我国防盲事业与国际接轨,培养出吴明星等大批眼科领军人才。其“严谨如手术刀,仁心似春风”的精神,不仅造就了“岭南眼科摇篮”,更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悬壶济世、科技报国”的典范。故乡台山的长春苑里,她与父亲郭柏龄的骨灰相望,见证着科技兴国梦想跨越世纪的传承。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十四集《理论物理学家邝宇平》

本集内容梗概:邝宇平,祖籍广东台山,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及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邝宇平出身于学术世家,受祖父与父亲影响的他自幼热爱钻研,树立了以真才实学立身的信念。他1951 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因院系调整转至北大物理系,1955 年毕业后到兰州大学开启粒子物理研究之路。改革开放后赴美做访问学者,与颜东茂教授建立“邝-颜模型”,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回国后,他筹建清华大学粒子物理学科,指导学生纠正等价定理错误,研究成果获国际公认。邝宇平视物理研究如侦探破案,教导学生踏实钻研、不迷信权威。他培养的众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粒子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2003 年当选院士后,他心系家乡台山,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强调人才培养对江门发展的重要性,期望家乡后辈能树立事业心,踏实钻研,取得成就 。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院士篇)系列微纪录片

第十五集《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郭景坤》

本集内容梗概:郭景坤,1933年生于江门棠下镇。幼年家境清贫,父亲郭柏龄早年赴上海经营首饰行,后因时代变迁失业。1950年,17岁的郭景坤为分担家庭压力,放弃学业入职保险公司,却在四年后凭借坚韧求学梦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成为家族首位大学生。毕业后,他扎根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在60年代攻克陶瓷与金属封接技术难关,助力我国广播通信发展,获国家发明二等奖;70年代研发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于战略武器防热系统,斩获国家发明一等奖;80年代率团队突破陶瓷发动机技术,使我国跻身国际先进行列;90年代前瞻布局纳米材料研究,持续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即便2003年罹患喉癌、失去声带,他仍以发音器坚持科研,年均发表30篇SCI论文,直至2015年卸任学术职务。郭景坤一生践行“逆向思维”与家国情怀,既以卓越成就推动我国无机材料学科跨越式发展,亦以严谨治学与开放胸怀培养大批人才。晚年他两度回乡,将骨灰安葬于故乡“长春苑”,践行落叶归根之志。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科研精神与“光不在强,有热则明”的人生信念,不仅塑造了“中国无机材料之父”的科学丰碑,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与科技创新交融的时代注脚。





版权所有:江门市文化馆 Copyright 2018 Jiangmen China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江门市蓬江区院士路五邑华侨广场  电话:0750-3377208

粤ICP备18139116号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