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都人文
第2期:李铁夫(上)
李铁夫(1869-1952年),广东鹤山陈山村龙门里人,原名李玉田,号昭龙。李铁夫的祖辈世代务农,家境贫苦。
李铁夫的家是一间十三桁瓦顶的小土屋。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得了产后风而长病不起。父亲李仁华农闲之时还要出外打工赚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童年时代的李玉田放牛会路过乡村私塾,他常常在门外旁听老举人吕辉光讲课。
一次,学堂里的一位学童被吕先生点名念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至此就搔着头皮背诵不出了,忽听课堂外有人接声而念。
吕先生循声出门一看,见李玉田一边念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边用竹枝在泥地上勾勒出一头水牛的轮廓。
吕先生感叹道:是块可雕的璞玉!于是吕先生就收了李玉田免费入私塾学习。
吕先生惜才,送了本《芥子园画谱》给李玉田。李玉田如获至宝,常常在家门前的一块青石板上,照着画谱用木炭临摹。画了抹,再画再抹,不久那块青石板变得异常光滑。
李玉田读书用功,对绘画尤其着迷,一看到别人家门板上的门神画,或者章回小说里的插图,他就爱不释手,反复临摹。
年少的李玉田也练就了一手好字,常常在乡里写挥春的老秀才摊档前拜师学习,有时得老秀才允许,他甚至执笔挥毫,赠送乡亲。
当时逢年过节的乡镇墟市会格外热闹,各种年画琳琅满目,甚至还挂着西洋油画。色彩缤纷的油画令李玉田驻足观赏,一待就是半天。
有些商家雇画工依样画葫芦地临摹油画,制作进口转外销的“商品画”。李玉田常常在那些商铺流连忘返。
但是,李玉田的性格不喜欢“依样画葫芦”,少年的他就有了股叛逆精神。当他进了一所洋教堂念书的时候,他对每天排队唱念赞颂耶稣的赞美诗表现得并不乐意。
有一天,李玉田竟然把赞美诗改了词:“耶稣爱我,我都晓得;我爱耶稣,耶稣明白;你何必讲呢?不必烦闷,我们大家都已晓得。”神父气得大发雷霆,将他赶了出去。
李玉田一天天地长大,长期患病的母亲急着要为他找媳妇了。当得到在外洋打工的亲戚的资助,父母就托媒为李玉田撮合姻缘了。
1887年,李玉田得到伯父资助,进入英国设在加拿大的阿灵顿美术学校学习,实现了学画的愿望。
阿灵顿美术学校里的油画专科只有18名学生,多是欧美人,李玉田是唯一一个留着辫子的中国人。他是中国,乃至亚洲进入西方美术学堂的第一人。
进了阿灵顿美术学校的李玉田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语言不通,在专业上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素描训练,缺乏绘画专业基础。于是李玉田勤能补拙,孜孜不倦刻苦学习。
即使是假期,李玉田都在课室里苦练绘画技巧。仅仅一年时间,他的画作就获得阿灵顿美术学校绘画比赛冠军,获得奖学金。
在美术学校学习的岁月中,李玉田收到了胡氏要求离婚的书信。他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难处,答应跟胡氏离婚。
声名鹊起的李玉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有个漂亮的白人姑娘向他明送鲜花、暗递秋波。在白人姑娘的火热追求下,李玉田和她恋爱上了。他们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1893年,李玉田领到了阿灵顿美术学校的毕业证书,继续留在加拿大从事画像、美术设计等工作。
1894年秋,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政府战败,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李玉田义愤填膺,却又苦于报国无门。
隆冬时节,李玉田参与了一次华人聚会,得知了华侨中有兴中会这个革命组织。随后,李玉田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兴中会,立志追随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李玉田剪去了辫子,以兴中会的重要骨干身份参与会务,不时来往于加拿大、美国之间,筹集支持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
当李玉田终于抽出时间去寻找曾经相爱的白人姑娘的时候,却遭她家人的白眼和恶言相向。白人姑娘已经另嫁他人,从此杳无音信。
爱情的挫折,使李玉田悲痛欲绝,甚至大病一场。自此,他暗暗发誓终身不娶。
李玉田曾署名铁夫作诗一首:“故国方遭劫,男儿志未舒。羞为爱情误,当作铁丈夫。”自此,他就使用“李铁夫”这个名字。
1907年深秋的一天,李铁夫在富裕华侨赵公璧的别墅里,替这位新会老乡画像。李铁夫正在画布上抹颜料时,门卫进来给赵公璧递上名片,说有要客拜访。
赵公璧一看名片上“孙逸仙”三字,马上站起来,吩咐门卫快快请客进来,他亲自张罗泡茶。
当身穿白西装、嘴边留着浓浓短髭的孙中山走进来,赵公璧恭敬相迎,尊称他为“总理”,并且介绍李铁夫与孙中山认识。
寒暄间,李铁夫紧握孙中山的手,称他“孙大哥”。赵公璧很是错愕。孙中山解释说在创建兴中会后不久他俩就认识了,还亲切询问李铁夫的学业如何。
那时候,孙中山带领的兴中会在日本与华兴会、光复会的黄兴、宋教仁等联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后中国同盟会分裂,光复会退出。孙中山此时前往美国就是为了筹建同盟会纽约分会。
李铁夫追随孙中山筹建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1909年,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正式成立,初推周植生为会长,后改由孙中山为“主盟”,李铁夫为常务书记。
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的会址就设在纽约埠密街49号溪记面粉厂。李铁夫任书记达6年之久,增设中国同盟会分会19处。期间,他协助孙中山向华侨宣传民主革命,并积极筹款。
有一次,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会员在一家华人开设的“探花楼”餐馆相聚。李铁夫即席赋诗明志:“少林座中客,浩歌醉江楼;颇疑屠博中,可与共奇谋。唯恨奸不仁,饿殍溢四沟……丈夫乐成仁,市民除国寇……”
1909年,李铁夫考进了美国纽约艺术大学继续深造,师从约翰•辛·萨金特和威廉•切斯两位艺术大师。通过多年的学习及得到名师指点,使他的油画技艺日臻成熟。
1910年5月,清廷派军舰“海圻号”去往英国贺英王乔治五世加冕。事毕,副使程璧光率舰继续前往墨西哥、古巴等国慰问华侨,途径美国纽约。李铁夫与赵公璧、邓家彦等一帮中国同盟会会员商议,认定这是一次策反清廷高官的大好时机。
程璧光是广东香山县人。他的弟弟程奎光原是清政府“镇涛号”军舰管带,早年参加了兴中会,暗中配合孙中山准备发动“广州重阳起义”,因计划泄露,程奎光被捕后受严刑致死。
当“海圻号”到达纽约时,李铁夫与赵公璧等怀抱策反程璧光的一线希望,冒险登舰,对其慷慨陈词,晓以大义,痛斥清廷的腐败。这番言论激发了程璧光对朝廷的不满。
终于,程璧光被说服了,率领全舰官兵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表示拥护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此后,程璧光与李铁夫也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当武昌起义爆发时,程璧光尚在国外未回。当“海圻号”上的官兵们得悉清朝已亡,纷纷请求程璧光宣布易帜。程璧光令全舰官兵在舰上集合,下令拥护共和制的站右舷,结果所有人都站到了右舷。军舰上欢声雷动。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程璧光曾任海军总长。他曾率领“海琛号”“海圻号”“永丰号”等八艘军舰南下,维护新政,在辛亥革命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后当袁世凯篡权、阴谋复辟称帝之时,孙中山再度前往美国檀香山,发动华侨捐款以进行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李铁夫为孙中山效力,他还与中国同盟会的会员组织排演话剧,以文艺的手段支持民主革命。
他们上演了《徐锡麟起义》的活报剧,以徐锡麟、秋瑾志士当年策划浙、皖两省起义未果而英勇就义的故事,激发华侨的革命热情。
1913年,李铁夫的画作参加展览,获头等奖,得奖金400美元。他毫不犹豫地将奖金以及变卖轿车和200余幅油画作品所得的资金,捐助孙中山重建民国革命政府。
1914年,黄兴赴美国各地宣传、组织“讨袁护国”活动,李铁夫与他成为挚友,两人同住一室,纵论国事。李铁夫拿出一座精美的铜像给黄兴观赏,这是他1914年获得铜像雕塑最高奖的作品。
得悉革命军欠缺粮饷,李铁夫毅然再次将获奖铜像、金牌、奖杯以及房子等都卖了,全力支持中国国内的民主革命。
黄兴十分感动,即兴为德艺双馨的李铁夫挥毫,写下了“横扫东亚”的题词纪念。
早些时候,孙中山也称誉李铁夫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巨擘,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李铁夫被称为亚洲画坛上居于首位的人物,实至名归。
孙中山、黄兴、程璧光、梁联芳等联名在报刊上专文介绍李铁夫,给予其极高的评价:“洵足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诚我国美术界之巨子。”
1916年,李铁夫被推选加入当时最权威的国际美术机构“国际画理学会”,成为该学会第一位亚裔会员。他还加入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万国老画师画院等。
李铁夫名片上面的头衔就是“美国雅士蕉殿力美术大学副教授、万国老画师画院会员”。10年时间,他有21幅作品在各种高级别展览中展出,成为当时的世界十大肖像画家之一。
李铁夫已誉满欧美了,却还是保持朴素的生活。他除了大力资助中国国内民主革命,还扶助清贫的华侨学生。
广东新会古井人冯钢伯也早年赴墨西哥谋生,追求绘画艺术。李铁夫随孙中山到墨西哥宣传革命时,与冯钢伯结识。当冯钢伯学业有成,上门来访,李铁夫与他一见如故,热情招待,还热心为他找工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噩耗传至国外,李铁夫悲痛欲绝。他参加纽约华侨为孙中山举办的追悼会后,一连几天关门在家,专注于画孙中山的油画肖像,寄托心头的哀思。
一个月之后,李铁夫崇敬的艺术导师约翰•辛·萨金特因心脏病发作在伦敦去世,李铁夫赶赴伦敦参加了恩师的葬礼。
(作者:廖振明、叶杜生;鸣谢:江门市美术馆;发布时略有改动,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江门市文化馆 Copyright 2018 Jiangmen China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江门市蓬江区院士路五邑华侨广场 电话:0750-3377208
粤ICP备18139116号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