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朗金龙(洪圣打醮)习俗(市级,民俗)
文章出处:江门市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2-07-04 17:02
2022年6月入选江门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竹朗金龙(洪圣打醮)习俗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本习俗每10年举办一次,把洪圣崇拜、道教规仪和民间龙舞结合在一起,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与周边的类似民俗活动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将三者揉合在一起的非遗项目尚未发现。
本项目解放后因破除迷信而停演了40年。改革开放后,为发掘民间艺术,经过推陈出新,于l985年恢复,已成功举办四届。其中的舞龙活动更成为鹤山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受到高度重视。
整个习俗包括上表、公示、留守、执筹、洗街巷、贴对联、打醮、吃龙饭、拜年等规仪环节。其中的打醮部分最为关键,又包括了铺龙、敬神、点睛、游村、表演等内容。整个习俗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内容,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岭南地区的酬神仪式。
整个习俗把洪圣崇拜、道教规仪和民间龙舞结合在一起,实现人与神、人与龙、人与族、人与人的和谐,具有多维度互动特点。把将军舞、鲤鱼鳌鱼舞、狮舞与龙舞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龙舞样式和舞蹈内涵。本习俗还有山、水、庙、桥、村等多个层面的介入,共同完成整套习俗仪式,使洪圣打醮民俗活动更具寓意。
本项目是宗族文化与洪圣文化、巫觋文化的互动与演变,具有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其中的龙舞部分多元素共舞、多维度互动、多层面表现,具有传统龙舞的艺术价值。激发乡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对家乡家园的热爱之情,吸引外地施姓乡亲回乡,调动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具有乡村振兴的现实价值。在新时代,还可起到联谊乡亲、庆叙文脉的作用,具有人文湾区的交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