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吉故事(省级,民间文学)
文章出处: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4-01-01 16:12
一、项目简介
陈梦吉故事在民间已流传数百年。
相传陈梦吉是明代新会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生活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住在新会县会城浐湾街大康里(今浐湾路三巷)。他足智多谋,经常运用他的聪明才智设计济世扶危、惩恶扬善。其人其事,千秋传说、旷代不衰,人称“鬼才”,有“扭计王”、“扭计师爷”之称。
陈梦吉故事起源于何时,难以稽考,但数百年来,一直在新会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街知巷闻的话题,并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而广泛流传至岭南、港、澳等地区以至国外,影响广泛、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时至今日,仍为民众津津乐道。
陈梦吉故事,由民间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有所修改、加工、补充,汇入了民间的聪明与智慧、理想与愿望、经验与情趣,不断发展而来。后经文人收集、整理、加工、改造(也不排除创作),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而保存至今。
陈梦吉故事是民间机智人物的故事。故事内容涉及广泛、短小精悍、幽默谐趣、内涵丰富。有文学机智故事、行为机智故事、推理机智故事、科学机智故事、治恶惩奸机智故事、救急扶危机智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与民众的生活实践的内容及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民众的愿望、要求与理想,体现了人们的情感与信仰。由于故事产生于旧时代,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和低级趣味的内容。
陈梦吉故事是民间集体智慧的创造,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祖国民间文学遗产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绝大部分于今仍具有启迪教育作用。我们有责任全面、系统地把它继承下来,承传下来!
二、历史渊源
陈梦吉故事的起源及产生、发展,至今已历数百年。数百年来在民间津津乐道,传颂不衰,有其深厚的文化、社会、流传、传承等历史渊源。
(一)文化渊源
新会历史悠久。东晋置盆允县,为新会郡治。隋改新会县。1992年改设市。2002年改区。新会未建县而先设郡,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自古有“海滨邹鲁”之称。史载,宋前已有“塾”、“庠”(古学校称谓)。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学宫,设县学。元至正二十三年(1286年)首创社学。明代中期,新会籍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倡言兴学育人,私塾、社学遍布城乡,读书求名、著书立说盛行,文化昌明,名人辈出。良好的文化环境,催生了各种文学作品的产生。据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新会县志》载,明代(传说中陈梦吉生活的年代)考取“进士”、“举人”的新会学子332人;新会学者所著理学著作15种、艺文类著作80多种,刊行于世的诗词集75种(据《广东通志》)。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丰富,如流传至今的陈梦吉故事、崖门海战系列故事、以及其他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
(二)社会渊源
陈梦吉故事的产生,与当时(明嘉靖年间)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这一时期,新会连年饥荒、倭寇入侵、盗贼四起、社会动荡,百姓与贪官、农民与地主、贫贱者与权势者之间等社会矛盾尖锐。平民百姓生活艰苦。他们希望变革社会,希望有一位聪明的智者来为他们救厄拯危,解难纾困。而现实中难以找到,他们便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陈梦吉这样一个智者,创造出大量的陈梦吉故事来,以寄托他们的理想、希望、感情,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愿望,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追求。
(三)流传渊源
陈梦吉故事由民间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心声,受广大民众的喜闻乐道而世代流传,并经过民间的口耳相传而越传越广、越传越远,由新会传向四邑,从四邑传向广东及岭南各地、传至港、澳,由出国华侨传向国外。陈梦吉其人其事传遍千家万户,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街知巷闻的话题。据传承人赵拱卿(97岁)、谭仲川(84岁)及其他一些老前辈回忆,解放前后,不论榕荫下、茶楼中、散仔馆、女仔屋(过去一般家庭子女多,屋小住不下,便利用一些闲置的公屋或无人居住的私房提供给家中没地方住的未婚青年男女集体居住,男住的称“散仔馆”,女住的称“女仔屋”)等,到处都能听到人们传讲陈梦吉故事。陈梦吉故事成了一种普及化、平民化的大众文学。
由于地域、人群、文化的差异,在流传过程中,多少会有一些失去或改变故事的原始面貌的情况而产生变异(从现存的一些不同说法、不同版本的故事中可见),也出现一些负面的不健康的内容。
(四)传承渊源
传承就是传播、继承。陈梦吉故事的传承主要是口头传承与文字传承。由口头传承到文字传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原先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只在民众中口头传讲散播。后来,有民间评话人(讲古佬)将其收集、整理,组织为讲古(讲故事)素材,在城镇、农村进行讲演。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立县立民众教育馆,定期举办故事会,也讲陈梦吉故事。据赵拱卿老人回忆,他少年时就经常在会城街头听过讲古佬讲(唱)陈梦吉故事,直至建国初仍有讲古人讲过。而他所撰写的陈梦吉故事,就是从讲古佬听来及从民间收集,经加工、整理而来。
如今,在民间虽仍有口头传承,但已逐渐式微,发展为以文字传承为主。根据现存资料,最早见诸文字的是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新会《民会日报》)(新会景堂图书馆藏)连载的、赵拱卿编撰的《新会民间故事·陈孟包》中的陈梦吉故事10篇。之后,文字传承成为主流。民国时期曾有《陈梦吉》(出版日期与作者不祥)一书印行,1963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被列为禁书清缴销毁而失传(据1990年7月《新会县志·文化》讨论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为抢救民间文学遗产,县文化部门派员四出搜集,于1962年经整理编印了《新会民间故事》油印本,“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资料尽失。陈梦吉故事的传承一度中断二十年,但民间仍有流传讲古。1987年,成立新会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编印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新会资料本》(油印上下册),才收录陈梦吉故事12篇。之后,在文化部门所办的《圭峰》、《葵风》、《新会文艺》等内部刊物刊登。1993年,《新会报》分期连载赵拱卿的中篇章回故事《陈梦吉新传》,2006年结集出版。同一时期,《江门文艺》、《五邑晚报》也连续刊登陈一峰著的《扭计师爷陈梦吉》,2003年结集为《新编扭计师爷陈梦吉故事大全》(上下卷)出版,收入故事216篇。文字传承把陈梦吉故事保存下来。
除文字传承,人们还以影视作品的形式传承陈梦吉故事,将其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传播。如广东电视台的《扭计师爷陈梦吉》、《吉星高照》,以及港台制作的陈梦吉影视剧等(祥见“相关制品及其作品”栏)。
三、基本内容
陈梦吉故事是民间智慧人物故事,以陈梦吉为主人公,以机智“扭计”为主题,内容短小精悍、题材广泛,有文学才华的、斗智竞技的、科学推理的、诉讼破案的、行为机智的,有治恶惩奸为民泄愤的、抱打不平仗义助人的、除害消灾扬善为民的、治病救人成人之美的、装神弄鬼破除迷信的、作弄无辜行为庸俗的等等,多达300余篇。
陈梦吉故事取材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所熟知的、与民众的社会活动、民间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事件。语言运用上,古典文言、白话、地方方言、俗语、土语、谚语、歇后语,混合使用,点缀其间,极具时代特点与地方风格。表述方法上,有顺叙、倒叙、插叙等记述法,运用误会、巧合、含蓄、轻松、悬念的表现手法,描写事件的发展变化,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故事主题,使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跌宕婉曲,引人入胜。结构编排上,有以某一单独事件为主线铺排而成的单体故事(如陈一峰的《新编扭计师爷陈梦吉故事大全》),也有将单体故事,通过巧妙编排,有机组合成章回体故事(如赵拱卿的《陈梦吉新传》),便于不同人群选择(民众一般选讲单体形式的,讲古人则两种均有选用)。
有关陈梦吉故事的具体内容,祥见附录1《陈梦吉故事选编》及辅助材料《新编扭计师爷陈梦吉故事大全》(上下卷)和《新会民间故事》之《陈梦吉新传》。
四、主要特征
陈梦吉故事是民间的口头创作,是一种口头文学,以文字形式继承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这种源于历史、源于一定地域,来自人民、来自集体,在人民中流传的故事,具有口头性、地域性、时代性、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影响性等特征。
(一)口头性
陈梦吉故事是口头创作、口耳相传、没有书面记载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用自由发挥的口头说话方式表达,故事的产生、传播、继承都是经由口头方式进行。后经文人整理、加工成文,才加入书面语言加以修饰,但仍保留不少地方口头性语言(见下地域性之语言特征)。而在民间,仍然是以口头方式传讲,保留着故事原始的口头特征。
(二)地域性
又称地方性。陈梦吉故事起源于新会,故事内容均与新会地域、事件、语言、风俗等相关,带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具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生活气息。
1、 地点的地域特征。故事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或有虚构,而地点却是真实的,都集中在新会县城及乡村,也有部分涉及邻近县市,充分体现了故事的地域性。
2、 事件的地方特征。陈梦吉故事有不少篇章的事件都涉及新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如《美人计平粜救灾民》(陈一峰《新编扭计师爷陈梦吉故事大全》(下简称《大全》)上卷243页)、《一计解旱情》(《大全》上卷338页)提及的水患、旱灾,《奇谋消械斗》(《大全》上卷320页)中的荷塘乡容、李二姓因灌溉田地用水之争的械斗,《装神弄鬼退众贼》(《大全》上卷107页)吓退洗劫潮连乡的海盗,《美人计消除匪祸》(《大全》上卷255页)、《施小计群盗落网》(《大全》上卷292页)的古兜山剿贼匪,等等事件,均有史实记载。
3、 语言的方言特征。在民间,故事的传讲都是使用本土地方语言,带有方言口音。会城地区用会城语,司前人用司前话(亦称河村话),棠下地区用棠下话,沙田地区用沙田区话,四邑人用四邑话……。形成书面文学后,仍然保留着不少地方性语言。如《神童陈梦吉》(见附录1,下同)中的“叠基”(筑坝)、“戽水”(用戽斗戽水)、“翻风”(起风)、“落大水”(下大雨)、“拎起”(拿起)、“行山”(扫墓)、“叻仔”(聪明孩子);《算计孤寒铎》中的“孤寒”(吝惜)、“做喔喔”(做娼妓)、“担杆”(扁担)、“应承”(同意)、“水浸”(水淹)、“哑仔食黄连”(有苦难言)、“偷鸡唔到蚀抓米”(贪心不成反而吃亏);《来睇“大哥”》中的“整蛊”(捉弄)、“天烘”(热天)、“下昼”(下午),“怕丑”(害羞)。以及其他篇章中出现的“马骝”(猴子)、“狗公”(公狗)、“屎坑”(厕所)、“底裤”(内裤)、“折堕”(缺德)、“乌龙”(糊涂)、“三只手”(小偷)、“扭纹柴”(很难相处的人)、“使力挞落地”(用力摔向地下)、“有乜冬瓜豆腐”(有什么三长两短),等等。都充分体现出语言的地方特征。
4、 风俗的乡土特征。故事中有很多涉及新会地方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如《陈梦吉新传》(赵拱卿著)第十一回的重阳节登高、第二十三回的过年前的“辞年”(旧时年前到亲戚家走动叫辞年,现已不兴,过年后去叫拜年),《神童陈梦吉》中的清明扫墓、《骄兵计赛龙夺锦》(《大全》上卷347页)的端午赛龙舟、《算计孤寒铎》中的家中有人死去要设坛打祭,还有其他故事中提到的元宵节赏月、二月初二土地神诞“烧炮”、嫁娶礼仪、荷塘舞沙龙等民间习俗,以及上茶楼饮茶、“打边炉”(食火锅)、食禾虫等饮食习惯,以及新会葵扇、甜橙、蚕丝、荷塘冲菜、芥兰等土特产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
(三)时代性
故事产生于旧时代,受封建落后思想文化的影响,一些故事题材都带有反映封建时代的内容。如一夫多妻、妇女三从四德、科举制度、官员出巡鸣锣开道民众回避、县官断案、对犯人使用酷刑(不论男女犯人一律脱裤杖打屁股)等。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低级趣味内容的故事。如《来睇“大哥”》、《梦吉“买”裤》、《戏骗豆腐婆》、《整蛊合扇娘》等(均见附录1),以及一些恩怨相报的成分。但故事所表现的基本主题都存在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表达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假、恶、丑的憎恶,体现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才干和智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另一方面,从故事提到的会城历史地名,如知政门、仙鞋里、花桥亭、宜民桥、濠桥口、城西门、五显关、清化关等;以及旧用语如“辟易”(避开)、“病笃”(病情严重)、“窃思”(旧时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书馆”(书房)、“返馆”(上学)、“远足”(旅游)等,也显示出陈梦吉故事的时代性。
(四)群众性
陈梦吉故事是过去劳动群众在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体验,对社会现实与身边的人和事的爱与恨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与诉求,用他们的语言与方式创造出来、传播开去,由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而故事所讲述的人物、地点、事件、情节等,都是人民群众所遇到、见过、到过或听过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事内容平民化、大众化,通俗易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的喜闻乐道,而家喻户晓,广泛流传,世代相传。是一种群众性创作,群众性参与,群众性传承的普及性的大众文学。
(五)传承性(略。参见“历史渊源”栏四“传承渊源”)
(六)变异性
民间故事源于口头创作,流于口耳相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修改而产生变异。同一故事,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版本流传。如陈梦吉这一人物,过去会城有说陈文吉的。一些故事内容、情节相同,而一些细节描述存有差异。如《计惩恶官太》里的鹩哥,也有说鹦鹉、八哥、火鸡、马骝(猴子)的。《算计孤寒铎》中的纸扎店店主,有说冯明铎(孤寒铎)、有说黄老成、有说区成;事情起因一说是陈梦吉在纸扎店门前避雨被店主奚落,一说是陈梦吉途经纸扎店时,见店主欺负妇人而起。又如《整蛊合扇娘》与《戏骗豆腐婆》两个故事分别戏弄两个人,而在《妙计逗秋菊》里却变异为一个人。《杀狗劝夫》,在台山(明代属新会)也有内容、情节相同,而人物不同的《杀狗劝夫》民间故事流传。等等。
又因传承者的水平与喜好需要的不同,而出现篇幅简短与加以修饰扩充、篇幅较长的,独立为篇与连篇成章的较大差异性。
(七)影响性
陈梦吉故事数百年来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影响范围也随着人们的口耳相传而不断扩大。故事经过历代传讲,早已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时至今日,虽然会讲陈梦吉故事或知道故事内容的人已经不多,但陈梦吉其人却几乎无人不知。
由于陈梦吉故事的世代广传,影响至深,虽没有确实证据,但人们心目中却认为,历史上有陈梦吉这样一个人物,因而引发了人们对陈梦吉这一人物的猜测与探索,在民间也产生了不少关于陈梦吉其人及其家世的传说:
1、由于陈梦吉经常用计戏弄当官的以及横行乡里的人,为平民百姓出气,而得罪了权奸,因此,不记入史册,还捏造不少低级趣味、下流庸俗的故事加在他头上,以贬低陈梦吉的形象。
2、陈梦吉的始祖是在鹤山址山凌村大康里(原属新会),宋元崖门海战后,凌村陈氏有一支迁往新会城浐湾街创建大康里。陈梦吉出生在会城大康里。陈梦吉是凌村陈氏一支迁往大泽李苑村的后代,再分支到会城浐湾街,以始祖里名建立大康里的陈氏后裔。
3、新会大泽李苑村在日军入侵进村时烧杀抢掠,烧毁了陈氏宗祠,后来人们清理时,发现烧剩两方写有“山占”、“棺杠”的神主牌,老人说,历代相传下来说是陈梦吉两个儿子的神位。
4、澳门过去有间“和益”商号酱盐铺,会城大康里人所开。陈梦吉的后人曾在该铺打工。
5、在鹤山凌村长山,有一座明制石棺状的无名古墓,当地世代相传是陈梦吉父亲(也有传说是陈梦吉)的墓葬。并传说选墓穴时,风水先生说此穴正对狮子头(山名),可出“一代英才”,若偏一点则会出“万代传广(讲)”。后取偏穴,结果出了一个为世代人传讲的陈梦吉。后来,当地人索性在该墓前立了一块“陈梦吉之墓”的墓碑石。
6、新会大泽李苑村一带,世代传说着陈梦吉的祖先葬在大泽莲塘(与李苑村相邻)凤凰山(土名石狗岭),后被客家人墓占建;陈梦吉的祖父母墓在会场圭峰山第一幢(土名),风水位为“天子睡龙床”(也有说“竹简藏蛇”和“飞鹅朝斗”);陈梦吉墓葬在会场城西黄坑,坐北朝南,孖穴,穴位“反转龙船”,两旁分别为其父母墓。而凌村的那座墓,是为彰显陈梦吉的名气,回始祖地建造的衣冠冢,以供后人怀念。
等等。
这些传说言之凿凿,陈梦吉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名人。在凌村与李苑村编制陈氏族谱时,甚至试图查找陈梦吉一脉的谱系。可见陈梦吉故事的社会影响性。
五、重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1、在封建制度时代,具有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贪官豪强,为民泄愤解恨的社会功能;
2、在政治思想落后年代,具有启发人们摆脱愚昧,教育人们隐恶扬善,激发人们树立正气的教育功能;
3、在信息闭塞年代,具有为群众获取社会信息,取得社会经验,提高社会知识的认识功能;
4、在文化生活匮乏时期,具有为民众提供生活话题,传播生活知识,丰富生活内容的娱乐功能。
(二)社会价值
1、陈梦吉故事中,有不少为正义抱打不平,为百姓拯危纾困,为公益多行善举,为弱者出谋献策,为求者热心相助等具有积极意义内容的篇章,对今天构建文明社会、道德社会、和谐社会、幸福社会,仍然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2、陈梦吉故事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社会精神财富,通过正面宣传与阅读,能起到很好的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作用。
(三)文学价值
1、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很好的文学素材。如不少影视作品(见“相关制品及其作品”栏二),就是根据陈梦吉故事创编制作而成。还可以利用陈梦吉故事的素材,再创作更多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2、对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创作,具有很好的借助参考价值。
3、作为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学,有其地方性特征,与地方志有密切关系,为编修地方志提供有价值的乡土文学资料。
4、整理出版成书(如陈一峰的《新编扭计师爷陈梦吉故事大全》、赵拱卿的《陈梦吉新传》),是一份很好的乡土文学读物,具有极高的文学收藏与欣赏价值。
(四)研究价值
1、对认识与研究民间文学的起源、产生、发展、演变、传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
对了解、研究地方历史、社会、文化、民生、民情、风俗、语言、地名的变迁,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