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海战流传故事(省级,民间文学)
文章出处: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4-01-01 16:05
一、项目简介
730年前的1278年(宋祥兴元年、元至正十五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南宋末代少帝昺及杨太后,在太傅张世杰、丞相陆秀夫等一班文武官员护卫下,率10万多军民,被元军追逼,最后退守新会崖山。1279年正月,元军追到,正月十三日至二月初六日,在崖门海面上,发生了一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海战—宋元崖门海战。这场海战最后以元军获胜、宋军失败,南宋王朝覆亡而告终。从南宋末代朝廷驻跸崖山到最后灭亡,在新会前后7个半月,期间发生了很多真实感人的事迹,产生了众多视死而归、忠精为国的民族英雄。崖门海战为新会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一直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就是这些遗产的一部分。这些流传故事经过民间世世代代的口头传承,一直流传下来。这些流传故事有海战战事的故事、宋玉玺的传说、人物故事、景物传说,宋室遗裔流落新会繁衍皇族村的故事,以及后世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义建祠庙的人和事的故事等等。
这些民间流传故事,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世代以来,人们通过这些流传故事,教育后代牢记历史、不忘祖宗,缅怀英烈、学习英雄,树立民族正气和爱国情怀。为了不让这些遗产失传,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让其继续传承下去。
二、历史渊源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周政权,建立了赵家王朝,改朝宋,历320年。1127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失,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是为南宋。之后,朝纲不振,国力日衰。1276年,元兵攻入临安,恭帝赵显及百官降元。只度宗淑妃杨氏携子赵 和异母弟赵昺,及陆秀夫、张世杰等忠臣义士,坚贞不屈,出临安到永嘉(浙江温州)。五月转福州,拥立益王赵 为帝,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招集兵将,以继续抗元。十一月,元军南下追迫,宋行朝率十数万军队入海南逃。1278年(宋景炎三年、元至正十五年)三月到达硇洲(今湛江硇洲岛)驻跸。四月少帝 病逝,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六月,高雷失守,硇洲不保,张世杰以崖门可恃,便迁行都于崖山。
少帝昺与众臣退守崖山后,建行宫30间,正殿为“慈元殿”,宫外建立行朝草市,建军屋3000间,号令各地军民前来护驾勤王,各地纷纷响应,集结官民将士20余万,训练士卒,制造兵器、船舰,以图中兴。1279年(宋祥兴二年)正月,元军追至,张世杰指挥宋兵在崖内集结船舰千余艘,结成海上长城,与元军决战。宋军敌慨同仇,英勇抵抗,元军几次进攻未成。二月初六日,元将张弘范、李恒分兵前后夹攻宋营,潮退从北攻其后,涨潮从南攻其前,从早到晚,宋军最后不能支持而被元军攻破。张世杰带少数战船,乘雾突围出海,后在南恩州平章港(今阳江海陵岛)遇台风,舟覆人亡。陆秀夫负少帝昺蹈海殉国,后宫诸臣纷纷投海,杨太后闻帝昺死,亦投海死节。宋亡。
崖门海战后,元政权对宋室遗裔、宋朝遗臣和宋代遗民实施砍尽杀绝政策,得以逃生者便改姓埋名流落民间。元初,各地抗元复宋的斗争此起彼伏。
至明朝推翻元朝后,为纪念忠烈,树立民族正气,相继于宋行宫故址建慈元庙、大忠词、义士词等(今为崖山词),废而复建,世代不断,延续至今。
这场海战,给我们留下很多历史遗迹和民族民间的宝贵文化遗产,也留下了不少历史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去保护、研究和破解
三、基本内容
宋元崖门海战民间流传故事内容广泛、丰富、生动、传奇。是海战后,民间怀念民族英雄、忠臣义士,根据海战时期以及后来所发生的人和事形成的民间口头文学,并经过几百年来的传颂和演变发展而来。虽然一些已经失传,但经过民间的代代传承,一直流传至今的大致可以分为:
1、关于海战战况的故事。有《崖门史话》、《义师云集》、《天台雁飞》、《长眠赤湾》(故事内容见附件,下同)。
2、关于玉玺的传说故事。有《陈白沙与崖门失玺》、《崖门捞玺》等。
3、宋室君臣的流传故事。有《黄龙现海》、《九牛浮海面》、《慈元太后的滚龙袍》、《胡妃逃难》、《文天祥的祖坟》等。
4、宋室遗裔、遗臣流落民间、繁衍皇族村的故事。有《皇裔春秋》、《“八十公公二十妻”的传说》、《老夫嫩妻》、《浮鹅遗泽》、《赵族敬林人》。
5、南宋宫廷技艺传入新会的流传故事。有《古井烧鹅》、《新会古琴谱》。
6、与海战相关的地方风物流传故事。有《缠龙山桔》、《奇石》、《奇石沧桑》、《白鹇殉主》、《三合树的传说》、《“宋树”启祥》、《金枝玉叶》。
7、抗元复宋的流传故事。有《抗元复宋》、《乌利单刀》。
后人怀(纪)念英烈的流传故事。有《陈白沙烟雨吊崖门》、《崖门祭玺》、《义建崖山全节庙》、《杨太后显梦》、《义建词庙》、《崖山三绝》等。
四、主要特征
1、地方性
宋元崖门海战事件发生在新会,这些流传故事产生于新会,故事内容都与新会的地域、新会的人事和景物相关,因此,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特征。
2、局限性
这些流传故事产生于过去的封建社会,受封建迷信思想与文化的影响,都或带有一定的神奇、荒诞、迷信色彩。
3、群众性
这些流传故事由民间口头创作,在民间广为流传,曾深受民众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得以在民间一直传承下去。
4、变异性
由于是口头创作文学,也是通过口头传承,因此,同一故事,在不同地域,经过不同人的传译,会产生变异而有不同版本。如关于玉玺的流传故事有《陈白沙烟雨吊崖门》、《陈白沙与崖门失玺》、《崖门祭玺》等版本;关于缠龙山桔的流传故事就有《缠龙山桔(之一)(之二)》和《慈元太后的滚龙袍》《九牛浮海面》之异;关于三合树的流传故事便有《三合树的传说》与《“宋树”启祥》两种版本,等等。
五、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1)曾起到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正义感和爱国情怀,唤发民众,奋起抵抗外敌的作用。
(2)是过去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年代,民间讲述历史、了解历史,宣扬民族英雄、褒贬历史人物,教人不忘历史、不忘祖宗,积德行善、树立正气的一种途径。
(3)是文化生活贫乏年代民众喜闻乐道的一种文化消遣。
(4)崖门海战事件及流传故事,给一代一代的新会人,特别是皇族村赵族人的成长,以及新会的民情民风带来深刻的影响。
2、现实价值
(1)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很好的乡土教材。通过海战故事的传播,教育人们不忘历史,不忘英烈,不忘祖宗,增强人们的爱国爱乡热情。
(2)通过崖门海战民族英雄事迹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正义感,树立社会正气。
(3)为文艺创作提供参考素材。文艺工作者根据史实,运用流传故事,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如上世纪50年代末,由冯锡銮赵秀棠创作、新会县粤剧团集体编剧并演出的新编古代历史粤剧《崖门失玺》;1991年陈泽儒创作、新会粤剧团演出的大型粤剧《崖山忠烈传》;1996年陈占标创作出版的长编历史小说《崖海魂》;2004年,由新会文化馆干部李晓波创作并编导、业余舞蹈队演出的舞蹈《崖海魂》;2007年王娟恒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伶仃洋》;以及众多诗词作者创作的大量诗词等。这些文艺作品,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传承了这些流传故事。
3、研究价值
(1)对研究崖门海战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对研究相关历史人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有助当时新会的社会状况和民风民情的研究。
(4)有助皇族村的形式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