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旧) > 名录项目 > 传统音乐
开平民歌(省级,传统音乐)
文章出处:江门市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2-10-11 15:07
开平民歌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地域特点的民间音乐艺术。早在先秦时期,被称为南越的开平便有人居住。晋唐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大批民众避乱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带入。人们口头创作、传唱的民间歌谣与周边地区的民谣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开平民歌。至20世纪初,木鱼、夹房歌、童谣、女嫁歌、哭丧歌等已颇为流行。后来又在喃呒(道士)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卖鸡调、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小卖鸡等曲种,在民间广为传唱。民国时期,开平民间又创作、改编出版了一批木鱼书。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文化部门开展了对开平民歌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开平民歌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创作人员和歌手,创作了一大批民歌作品,使开平民歌从乡间田野走上了大舞台。
开平民歌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开平民歌唱出开平,唱到北京,唱出国门,并在全省和全国的比赛中屡获大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外,它还为五邑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所喜闻乐见,因而成了传递乡音、沟通乡情侨情的纽带。
2007年4月“开平民歌(传统音乐)”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2月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