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民歌(省级,传统音乐)
文章出处: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4-01-01 10:24
一、项目简介
恩平市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乡,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端,东北邻开平市,境内拥有“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七星坑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面积1698.4平方公里。2010年居住户籍人口50多万人,旅居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50多万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
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恩平大田摩崖石刻《平傜记》”碑文和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恩平县志》记载,随着中原汉人南迁,中原文化逐渐扎根在恩平大地上,酿造了恩平民歌产生的土壤,明成化年间,在恩平民间开始兴起一种诗与歌相结合的清唱体,表达人们的情感和诉求,这种清唱体就是恩平民歌的雏形。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恩平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对恩平民歌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创造出地方风味浓郁的劳动民歌、仪式民歌和生活民歌,包括花笺歌、夹房歌、牧歌、舞春牛歌、莲花歌、摇钱树歌、喊三国、螃蟹歌、收旧歌、童谣等十多个歌种,用于借景喻志、托事言情、感叹世态、针砭时弊、劝人从善、反映时政等。经过公社化、文革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的民歌改革,颂扬社会进步、反映人间真善美成为恩平民歌的主旋律。恩平民歌活动是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 “广、特、变、美”的基本特征,是恩平人民言情达志,交流沟通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恩平民歌是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激发其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具有重大的作用,具有标杆性的文化身份认同意义和较高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恩平民歌500多年来历久不衰,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建恩平侨乡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历史渊源
(一)文化渊源
恩平民歌与中原文化有着血脉关联。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恩平大田摩崖石刻《平傜记》”碑文和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恩平县志》记载,早在一千三百多年(隋唐时代)以前,恩平地区便居住着南越、瑶族、僮族人,至唐宋期间(公元九百年至一千二百年),中原的汉人大规模南迁,聚居在四邑地区(今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随着生活习俗的渐渐融合,南越人逐渐被汉人同化了,后经几次民族纷争,瑶族、僮族人被挤离恩平,恩平地区的居民遂全部汉化。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从中原南迁至恩平的汉人把他们的农耕方式和技术,结合恩平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在劳动生产中,中原文化随之开枝散叶,形成了恩平民歌产生的文化土壤。
现在流传的恩平民歌中,仍保留有中原民歌的基本风格。如恩平民歌中的《喊三国》(见附录一:《十万王兵逞英雄》),它是一种猜枚歌,每句都以“三国呀”开头,以三国故事为内容,其演唱动作、语调等风格与中原猜枚、行酒令风格几无二致;《山乡风云》(1979年,峨影)电影插曲是恩平夹房歌,为了适应大众,黄锦陪采用广州话谱曲并演唱,据他考证和《恩平文史》等资料显示,恩平夹房歌来源于瑶族的“耍堂歌”,旋律基调与陕北民歌很相近。
(二)起源和发展
恩平民歌起源于明成化年间,由单一的清唱体发展到十多个歌种。据《恩平县志》(清道光五年)、《恩平文史》(1983年11月,创刊号;1995年3月第三十期)、《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东卷·恩平县资料本》(1987年12月)等资料记载,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在恩平民间开始兴起使用一种诗与歌相结合的清唱体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述说人间的悲欢离合,这种清唱体就是恩平民歌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恩平劳动人民对恩平民歌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不断加以发展,创造出花笺歌、夹房歌(又名闹房歌、新娘歌)、牧歌(又名睇牛歌,睇牛是放牛的意思)、舞春牛歌、莲花歌、摇钱树歌、喊三国、螃蟹歌、收旧歌、童谣等十多种,还有邻县流入的卖鸡调、禾楼歌、咸水歌等。恩平民歌以丰富的语言,朴实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风格,广泛流传于恩平民间,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恩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历史的变迁。如《情郎爱妹妹爱郎》(见附录二)是一首流传至今、恩平人爱唱爱听的爱情夹房歌;《检棯歌》(见附录三)是牧童放牛时在山上斗唱、充满童趣的牧歌;根据三国故事撰写的花笺歌《三国志》,是在新郎新娘洞房之前宾客饮酒猜拳对唱助兴的,歌声轻松愉快。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恩平民歌古曲目超过300首(篇)。
(三)普查和改革历史。
恩平文化部门对恩平民歌进行过6次普查。恩平文化部门先后对恩平民歌开展了六次普查。第一次是1956年,文化馆邀请部分民歌手座谈,演唱记谱;第二次是1957年,广州音专一部分学生来恩平协助文化部门深入圣堂区歇马村和太平村收集民歌作品,次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恩平民歌选集》;第三次是1958年文化馆、广播站召集圣堂、良西两区老民歌手进行演唱、录音、记谱,随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对恩平民歌手进行采访并现场录音,1961年,恩平即举办了全县民歌大比拼;第四次是1979年,文化馆组织音乐作者、民歌手及部分文化站干部深入大田、朗底、良西、牛江、沙湖、城南、横陂等公社全面普查,收集作品加以整理,编印了《恩平民歌普查资料汇编》,当年再一次举办了大规模的全县民歌大比拼;第五次是1987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东卷·恩平资料本》搜集工作一并开展,收集、整理并出版了资料,夹房歌《七姐下凡来进宝》、《八仙颂佳期》、《宝鸭交头照月影》,童谣《铰剪仔》、《龙眼仔》、《斑鸠都都》、《鸭仔下塘打水溜》、《莲角仔》、《车车转》,民间歌谣《赏月歌》、《媳妇谣》、《家世谣》、《小摸佬偷糖》,牧歌《睇牛歌》等被收录进《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东卷·恩平资料本》;第六次是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恩平民歌所有子项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收集了部分古曲本,对传承人进行了调查并登记、建档,大多数子项入选恩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
恩平民歌经历过公社化、文革、改革开放期间的3次改革。这三次改革,主要是在原唱腔上,剔除其娇软嗲滑、哀怨低沉的腔调,使之既能抒情,也能表现刚健、向上的思想内涵以及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音乐设计上,加以丰富和发展,在清唱的段落加上音乐,在曲目中配上打击乐伴奏,弥补了原来呆板单薄的缺陷,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在韵律结构上,突破了一些过分死板的格律限制,更加自由,增强了演唱的灵活性和艺术性。
(四)民间团体的演变历史。
伴随着恩平民歌的流传和发展,恩平民歌的民间团体也在不断演变。恩平民歌的民间团体开始是以自娱自乐或生产为目的,如“闹房班”。据横陂镇洞心村钟焕(现年87岁,农民)回忆:民国前,他爷爷是横陂的“闹房王”,组织了一个“闹房班”,有十多人,专唱夹房歌为婚庆场面增加热闹气氛,洞心附近十几条村凡有婚庆的人家,均邀请他们前去助兴。钟焕还记得那时有一“阁仔”(恩平方言,阁楼)夹房歌书,可惜这些书在文革时被收缴了,农闲时闹房班的人员常常在他家练习,由艺高者教唱,然后分组对唱。类似的闹房班散布于恩平乡村,一直维持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才结束。改革开放后,闹房班又逐渐兴起。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大多数闹房班演变成了“婚庆公司”、“礼仪策划”之类的组织,形式也由单纯的唱夹房歌助兴拓展到全程服务,但民间仍然活跃着各种形式的闹房班,唱夹房歌仍然是其主要的环节和内容。虽然闹房班有的演变成了公司,但大部分还是自娱自乐的。有的民间团体则以生产为主要目的,如收旧团体。现君堂镇李屋塘村是传统的收旧村,据《恩平岑氏族谱》(2001年10月,第三章第二节《从收旧料到生意仔》,第六十一页)记载,李屋塘村的收旧在岑氏“德”字辈的时候(约清朝中期)就很出名,人们只要一听到“猪拧个(那个)骨驳(换)麻——糖”,就知道是收旧的来了。他们出名的原因除了收旧人员众多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收旧歌,人人同腔同词,字字清晰圆润。现在村中的老人都知道,每一个男孩长大要出去“搵吃”(恩平方言,意即收旧赚钱),都需要跟长辈学习唱收旧歌,待到声音足够洪亮,歌声足够韵味才可以单独收旧,否则就“毁了行当”,大有当今的“品牌”意识。收旧歌在公社化时,因个体收旧行业的消失而消失,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个体经济的崛起而重新流传。现在,君堂镇的收旧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收旧人员不再是挑着货担而是开着汽车唱收旧歌了。另外,由艺人组成的民间团体也有生产的目的。
总的来说,解放前,恩平民歌的民间团体或组织,大多是处于零散、相互间没有多大联系的状态。解放后,则呈现组织化、管理化、传承化的特点。在文革期间,恩平各大队甚至生产队均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都以恩平民歌为主要的宣传和艺术形式。当时,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被群众誉为“恩平民歌队”。此时的民间团体,带有一定的组织性,接受所在大队或生产队的管理,基本没有商业性质。改革开放后,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随之提高,在恩平大地上,悄然兴起了民歌热。在恩城的公园、长堤、住宅小区的空地上,活跃着数十支恩平民歌表演队伍;在乡村,超过100支的“八音队”,以恩平民歌为主要形式,参与当地红白喜事和各种文化活动。这时的民间团体,基本回复了自娱自乐的性质。这些民间团体成为了恩平民歌传承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活动成为了恩平城乡最为普及的文化现象。
三、基本内容
恩平民歌种类较多,风格鲜明,内容丰富,它起源于民间,扎根于群众之中,靠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虽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但又具有独特的地方性,成为了恩平人民的一个重要文化传统和标志,是一种鲜活的文化表现形式。
(一)分类
恩平民歌按用途可分为劳动民歌、仪式民歌和生活民歌。劳动民歌包括牧歌、收旧歌、螃蟹歌等,仪式民歌包括夹房歌、花笺歌、舞春牛歌等,生活民歌包括摇钱树歌、莲花歌、喊三国、童谣等。劳动民歌,顾名思义就是在劳动期间唱的歌谣,牧歌是牧童在山上放牛时对唱的;收旧歌是收旧者走村过巷时唱的;螃蟹歌是恩平洪滘等沿海地区人民在海滩作业时唱的。仪式民歌在民间习俗活动的仪式上所唱,夹房歌和花笺歌都是婚庆仪式上唱的,夹房歌专为闹洞房助兴,花笺歌则为婚庆酒宴助兴。生活民歌则各有不同,摇钱树歌是沿门卖唱乞食者唱给户主听的祝福歌,莲花歌、喊三国都是饮酒猜枚时唱的,莲花歌多是青年男女对唱,喊三国则多是中老年人对唱的;童谣是儿童传唱的歌谣,大多与游戏及传统知识有关。
(二)演唱形式、内容和环境
三类恩平民歌的演唱形式各有不同,劳动和生活民歌比较自由,随时随地均可演唱,而仪式民歌则有一定的环境、内容和动作要求。
(1)劳动民歌。
劳动民歌紧密结合劳动环境,内容丰富,动作性强。
1、牧歌。各村的牧童在放牛时占着自己的山头向别村的牧童挑战,用歌互相戏弄,从中取乐,所斗的歌就是牧歌。唱牧歌时往往辅以挑逗的手势,轻视的语调,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动作、表情、语气都非常丰富。原来牧歌的唱词大多较为粗俗,是牧童借助眼前的景物“以物贬人”,戏弄对方。如《高山有棵黄竹枝》“高山有棵黄竹枝,黄竹枝,舅仔你妈斩断喊(叫)我织个米箕哩,织好米箕你妈无钱比(给),无钱你噜,三更半夜哩剥她皮噜!”在恩平方言中,称对方为舅仔是一种戏弄、侮辱的叫法。经过几次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保留了牧歌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基础上,唱词以赞美、颂扬为主。如《我为恩平形象添光彩》“一颗红心献给党,勤劳致富哩办农庄咯,驱牛激起丰收浪,化作银山金海洋咯”。牧歌是一种清唱体,它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八字句和九字句,每唱两句或四句为一乐段,每段最后一句的主音为1音或6。音。现在也有加进音乐伴奏的,并发展为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
2、收旧歌。收旧歌是恩平民歌中唯一一个不掺杂其他内容,仅仅用于表明身份和交易内容的歌种。过去的收旧人员挑着箩筐,上面放着麻糖、火柴、酸味、针线等,村过村,乡过乡,高声叫唱。他们的行头和歌声就是身份的表明,而无需在歌中再自报家门。收旧歌音乐节奏感特别强,全歌均高八调叫唱,顿挫有致。
3、螃蟹歌。沿海渔民在海滩作业、修船补网、加工渔获等场合演唱,其旋律和粤曲小调《和尚思妻》相似,轻声慢语,幽怨情长,内容多是思念漂洋过海的亲人和对出海作业亲属的平安祝福。
(2)仪式民歌。
夹房歌和花笺歌原来仅在婚庆仪式上助兴的,后来发展到其他酒宴和喜庆场合上都演唱,内容寓意吉祥,演唱时要兴高采烈,动作夸张。舞春牛歌则是一种祈福仪式歌,有特定的演唱要求。
1、夹房歌。夹房歌由瑶族的“耍堂歌”演变而来,是在男女结婚闹洞房时,先由一人清唱,唱完一首后众人随着节奏齐呼“吆嘿”以助兴,一唱一和,气氛非常热烈。每首唱词八句,每句的字数为五五七七三五七七,句句押韵。如《情郎爱妹妹爱郎》里“踏入新娘房,呀!满怀心花放,耶!眼见新郎会新娘,露出笑容偷偷望,心情爽,洞房情满腔,双双含情好事讲,呀!情投意合结凤凰,好!......”。但也有的夹房歌突破了原来的格调,只有六句,字数为七七三三七七,如电影《山乡风云》中的夹房歌:“金打酒壶银打链,银壶斟酒似条线,线对线,莲对莲,莲树开花花结子,结子开花千万年。”夹房歌初时是清唱体,经公社化恩平民歌改革后,发展为伴唱,声调高亢、开阔,节奏轻快自由而跳跃。
2、花笺歌。花笺歌初始用于新娘新郎洞房前增加热闹和喜庆气氛的,人们聚集在主家,饮酒猜拳对唱,唱方要根据自己所唱的内容竖出相应的手势或指头配合,如所竖的指头或手势不匹配,或对方接不上词意均算输方,即罚酒一杯。花笺歌实属一种斗智游戏,每句要以数字开头,对方将数字递加接唱,数目要相连,意思也要连贯,并要声调高亢,气势高扬,从一开始直唱到十为一个回合(见附录四:《一元复始好春天》)。一首花笺歌当中第一段的前五句,每句前加唱“花之花呀啦笺呀”作为开头,再唱内容,然后每一段开头加唱“花之花呀啦笺呀”再唱内容,最后一句必须重唱才结束。加唱“花之花呀啦笺呀”作用在于一给对方显威,二观察对方动向,三思考下一步对策和唱词内容。解放后,花笺歌发展到在酒宴和喜庆场合演唱。如《走进时代新美景》“(女)花之花呀啦笺呀,走进时代新美景,(男)花之花呀啦笺呀,汽车载我游家园咯,(女)花之花呀啦笺呀,家乡风貌望无边,(男)花之花呀啦笺呀,壮观奇景动心弦咯,(合)动心弦咯!”唱词意思相连,押韵,节奏跳跃欢快。经过几次民歌改革后,花笺歌不再局限于清唱,现在已经加上音乐伴奏,“花之花呀啦笺呀”在一首花笺歌中也可灵活使用,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格式,增强了艺术性和渲染力。
3、舞春牛歌。过去,恩平大田、那吉、朗底、横陂等地属于山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耕作条件相对恶劣,所以收成不高,年成不稳,生活贫苦,当地人民苦于无法改变自然环境,于是就通过祈福仪式来寄望来年会好转。每年春节期间,村中尊者择日举办舞春牛活动,先挑选村中最健壮的一头牛,用红纸贴在两只牛角上,然后牵到村中祠堂前,尊者带领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上香、拜祭、许愿,再由尊者指定村中一精壮男户主,由其牵牛领唱舞春牛歌,领唱者唱一句,众人答腔伴唱一句,场面非常热闹。如《岁岁耕种都顺利》“摸下牛头摸牛鼻呀,岁岁耕种都顺利呀。摸下牛头摸牛颈呀,谷仓高过瓦盖顶(屋顶)呀,谷仓高过瓦盖顶。摸下牛头摸牛身呀,四季衣裳任我穿呀,四季衣裳任我穿”,领唱者要先摸牛头,后摸歌词所唱的牛的部位,再用动作表达歌词所唱的愿望。由于节奏较快,动作较多,领唱者必须手脚麻利,动作娴熟,否则就会手忙脚乱,词不达意,因此,领唱者往往事前都练习多时,演唱时语调轻快、吐字清晰、动作到位,煞是好听、好看。
(3)生活民歌。
生活民歌种类较多,用途各异,内容丰富,但演唱环境和形式差别很大。
1、摇钱树歌。据《恩平文史》(1995年3月,第三十期)记载,清末,一些民间艺人被生活所迫,只好沿门卖唱乞食,他们折一枝榕树枝,在枝上挂满桔子和铜钱,安插在一枝约五尺长的竹竿上,肩上挂着两个布袋(即乞米袋),逢年过节时敲着小锣鼓沿门卖唱乞食,如户主有施舍,则摇动树枝,铜钱就叮当响,寓意金钱来到家门,加上他们所唱都是好意头的歌,故称为摇钱树歌。如《满福满禄满家堂》“摇钱树到你门来,恭喜财主发大财,左边龙门出秀子,右边龙门出秀才……”(见附录五:《满福满禄满家堂》)。摇钱树歌多是七言,每四句或八句为一段,节奏轻快。流传至今,因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需沿门乞食,演变成了春节期间的“祝福歌”和小孩子唱的“讨利是歌”。
2、莲花歌、喊三国。莲花歌和喊三国都是猜枚歌。莲花歌(见附录六:《山伯饮酒妹来猜》)一般都是青年男女对饮、对唱、对猜的,内容没有限定,曲调轻快悠扬,十分悦耳。喊三国(见附录一)的内容则限定在三国故事内,并以“三国呀”开头,由一唱到十为一个回合。莲花歌、喊三国不一定要在酒宴上演唱,兴之所至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唱。
3、童谣。童谣歌词一般都较浅白,多用于教儿童学话和传播自然知识,尾字押韵,易念易记,没有固定的旋律,但有一定的音乐节奏。如《月亮光》“月亮光,照地巷,买子姜,子姜辣,买浦达,浦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韧,买竹笋,竹笋薄,买莲角,莲角尖,买马鞭,马鞭长”。里面每一句都有一样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基本知识,儿童很容易记住并印象深刻。
恩平民歌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相对完善的一个艺术形式。在同一首恩平民歌中,可以混合使用夹房歌、花笺歌、牧歌等等,也可单独使用某一种歌种,现在有的恩平民歌还加进了恩平木鱼。演唱形式也均由独唱、清唱发展到对唱、小组唱、表演唱、大合唱,还有民歌剧、民歌小品、快板等。近年受到群众欢迎和好评的民歌作品和节目其表演形式均是经过改进的。如1996年的恩平民歌剧《老树新花》,2005年的民歌表演唱《欢乐恩平》,2010年,《乐游恩平》更是采取歌舞的表演形式,参加珠海、中山、江门三市联合举办的“珠中江民歌大赛”获得二等奖。
(三)伴奏乐器
解放前基本是清唱或单一的秦琴伴奏,解放后发展到有打击乐、高胡、南胡(二胡)、秦琴等,随着西洋乐器的传入,又增加了萨克斯、扬琴、手提琴等。
(四)流传形式和线路
(1)流传形式。
口传心授是恩平民歌的主要流传形式。以前恩平农民贫穷落后,上不起学,念不了书,大字不识几个,而恩平民歌老艺人也大多是穷苦人出身,没文化,学唱者和教唱者都没文化,加上当时唱本有词无曲,于是,就产生了“教者一句一句地示唱,学者一字一字地用心强记”的教与学办法。钟焕老艺人回忆他年轻时学唱民歌的情况时说:“歇马有个梁庚子,大田有个吴成大,我们这一带唱民歌的都是他们教的。”黄文生老文化站长说:“我年轻时,村里有多个唱民歌的老人,我就和老人学唱,劲头很大。还有的是串门子走亲戚时学到的,有的是赶集时向卖唱本的学,有的是向串街走巷的流浪艺人学的”。这样口传的结果,使一些民歌曲调大同小异。又因演唱根据自己的嗓音、语言及对歌词的理解来唱,有自己的取舍和创作,所以各人所演唱的民歌又都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门多次深入群众中采访民歌艺人,把艺人们的原唱民歌录音和记谱,整理出比较规范的有词有曲有固定调门的民间歌曲,供研究、学唱和传承。但学唱民歌,只靠曲谱,难以唱出民歌味道和风格,所以今天学唱民歌的声乐或曲艺人员,还是通过向老艺人请教,由老艺人口传心授,学习和继承他们的地方味道和民间风格的。
(2)流传线路。
从前述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恩平民歌总体上说是在劳动和生活中流传的,具体分析,又可分为在自娱自乐中流传、在劳动过程中流传、在习俗活动中流传三条基本线路。各流传线路并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1、在自娱自乐中流传。
恩平民歌的起源和其他民歌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基本需求,因此,自娱自乐是恩平民歌流传的主要线路。恩平民歌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群众和民间艺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的,每一次传承又都有自己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间自己编唱自己娱乐的主要文艺形式。闹房班除了在本村演唱外,还被邀请到邻村外庄演唱,他们所演唱的歌曲最容易被群众传唱。如夹房歌、喊三国、莲花歌、花笺歌等;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妇女在公开场合学民歌的机会较少,她们多是在烧火做饭、织布纺线,哄孩子玩耍时哼唱,自唱自乐,消愁解闷。很多童谣就是这样传唱开的。
2、在劳动过程中流传。牧歌、收旧歌、螃蟹歌等一般都是在劳动场合演唱,因而劳动的过程就成了传唱的过程。如收旧歌,它虽然是在新从业人员“出师”前教唱的,但它是在实施收旧行为的过程中演唱,所以其实质也属于在劳动过程中流传的。
3、在习俗活动中流传。舞春牛歌与“舞春牛”祈福仪式关联,夹房歌、花笺歌用于婚庆习俗,摇钱树歌借用乞讨风俗,卖鸡调来自七月七乞巧节等等,这些习俗不但催生了恩平民歌,更成为恩平民歌流传的平台。
恩平民歌能流传至今,除了传唱者外,还得益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作者、推广者、研究改良者的贡献,是他们支撑和推动恩平民歌传承的。在推广和研究改良上,民间艺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第二代传人梁振牛,不但写和唱,还编著教材,授课授徒,第三代传人吴荣光,不但从事民歌活动40多年,还对恩平民歌作了系统的研究,整理和编写了教材,创作了大量作品;郑沃波则不但力促政府大力扶持和开展恩平民歌推广和保护活动,还站在改良者的高度,对恩平民歌的节奏、旋律等作了适应时代性的改进。
此外,解放后恩平民歌能得到繁荣,恩平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也是巨大的动力,恩平民歌大比拼、大搜集,六次普查,在文化下乡和各届文化艺术节和温泉欢乐节上设置恩平民歌节目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五)群体活动情况
恩平民歌是恩平人自娱自乐的一种音乐形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无论是在田野山坡,还是在婚娶祈福等仪式上,甚至在艰苦劳作休憩之余,都可听到恩平民歌的歌声。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恩平民歌非常重视,多次组织力量对恩平民歌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和推广,提高了恩平民歌的影响力。通过举办全市性的民歌大汇演、民歌晚会、民歌创演培训和下乡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民歌的发展,使之成为党和政府各时期中心工作的宣传载体。特别是公社化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恩平民歌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出现了全民唱民歌的历史时段,涌现了大批的作者和作品。1958年,文化部门对恩平民歌进行大收集行动,分类整理和研究,并多数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了恩平民歌的系统性和艺术性。1961年和1979年分别开展了民歌大比拼,使民歌活动掀起了高潮。恩平民歌第二代传人梁振牛还把恩平民歌唱到了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2007年8月27日《江门日报》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羊城晚报》转载;1984年,第三代传人吴荣光被选调佛山代表队赴广州参加“广东省羊城音乐会”演出,历时一个半月,他演唱的夹房歌《唱得明星满山坡》,赞誉不绝,他本人也获得“优秀演员”称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恩平民歌剧《嫁女新风》曾在广州文化公园等剧院演出多场,并被广东电视台录播,深受观众欢迎;横陂公社在“学毛著”期间,恩平民歌剧《不忘阶级苦》在全省“学毛著”现场会演出后,被推广到全县各公社普演;恩平市第一、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举办了恩平民歌专场比赛;“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两思”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多届“温泉欢乐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均特设恩平民歌节目。这些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恩平民歌的发展。
恩平民歌的热潮培育了大批的民歌人才。“梁振牛表演的恩平民歌《劳武结合好民兵》,参加佛山军分区的民兵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他个人获“优秀演员”奖,该节目还在广东省军区和广州军区的比赛中都获一等奖,他个人获“优秀演员”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劳武结合好民兵》并向全世界播放,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也请他进行了现场录音。当时,有媒体以《把恩平民歌唱进北京城》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上世纪60—70年代,梁振牛创作并表演了大量的恩平民歌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山乡电花采不尽》,歌颂了恩平人民不甘贫穷落后,大力发展小水电的不屈斗志,获广东省歌曲比赛一等奖;作品《采束山花送北京》、《唱得明星满山坡》参加广东省羊城音乐会,分别获“优秀节目”奖和“优秀演员”奖;改革开放后,梁振牛创作的恩平民歌《春满锦城》……广东电视台称他为“广东省著名民歌手”。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创作的民歌超过1000首。”(《江门日报》2007年8月27日A11版)。吴荣光的《老树新花》获1987年江门群众文艺作品评比二等奖、2000—2001年度年江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盲光摆骗局》获1995年江门群众文艺作品评比二等奖,《再进南村》、《上门女婿去结扎》、《敬老院里结良缘》、《温泉之乡欢迎你》、《歌唱梁伙浓》分别获各年份江门群众文艺作品评比二、三等奖,《两代代表》1980年获佛山地区创作二等奖。郑沃波、吴天亮、冯经世、冯如孟等一批作者的作品也多有获奖。
四、主要特征
恩平民歌的基本特征是“广、特、变、美”。
(一)流传面广。恩平民歌随着历代恩平人的足迹,从恩平城乡走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一个约有100万恩平人口的恩平方言文化圈。在恩平城乡,无论是屋边河岸,还是在喜庆婚娶仪式上,无论是在市民阶层、家庭妇女,还是广大村民中,都随时可以听到悦耳的恩平民歌声,唱者全神贯注,听者津津有味。恩平华侨所到之处,大多保留着乡音,听和唱恩平民歌成了他们潜意识里的怀根情结,所以,恩平华侨十分喜爱恩平民歌,也可以说,那里有恩平人那里就有恩平民歌。
(二)辨音记谱方法独特。
恩平民歌有一套独特的辨音记谱方法。相传在清末开始,一些民间老艺人因记性不好,在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做记号,按记号位置的高低来辨别音调的高低,流传到现在,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在句未标注一个音符来分辨整一句的乐谱。随着简谱的流行,恩平民歌也逐渐采用简谱记谱方法,现在甚至有的作者使用五线谱记谱。恩平民歌采取简谱或五线谱记谱方法,使到具有一般音乐知识的人都能懂能唱,利于传唱。恩平民歌对一些特定的词语必须使用最传统、最地道的恩平方言演唱,地方特色浓厚。如“哪里”“哪”必须唱成“乃”,“这样”“这个”的“这”必须唱成“夸(普通话音)”,语气助词“呃”表示惊喜、惊奇、发怒、唱时必须根据情景调整音调等等。
(三)随时代不断演变。
1、节奏演变适应需求。恩平民歌很注重节奏问题,三次民歌改革都在节奏上“提速”,除了保留夹房歌抒情和赞颂部分的稍慢节奏外,其他唱腔都明显加快了速度,变得更加轻快自如,极大地适应了现代明快的生活节奏。
2、内容演变反映时代精神。过去的恩平民歌,因为大多是民间艺人或群众的个体行为,加上时势艰辛,内容绝大部分是哀叹世态、发泄不满之类的,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民歌改革以后,内容以表现雄心壮志、好人好事为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进步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间积怨大幅度减少,加上政府的积极引导,唱响时代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风貌成为恩平民歌的主流。如花笺《走进时代新美景》“(女)花之花呀啦笺呀,恩平人民雄姿展,改革开放喜弄弦,大地回春齐发展,安定团结笑连连笑(那么)笑连连咯”。
3、演唱形式演变包涵文化多元化。
如前所述,恩平民歌的演唱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演唱者变为对唱、小组唱、大合唱,充分显示了恩平民歌的群体文化性,由单调呆板的清唱变为有西洋器乐参与的伴奏形式,充分展示了恩平民歌的包容性。
(四)具有原生态的韵律之美。
恩平民歌内容极为丰富,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男女爱情,有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有时事新闻,还有写景咏物和滑稽游戏文字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世俗社会日常生活的客观反映和市井民众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对这些词曲内在含义的探索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向历史的窗户,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中可以了解当时各种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找到生动而直观的答案。恩平民歌表达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而这种表达,既有文字描绘,又有折射人生喜怒哀乐的音乐元素,再加上民间艺人的质朴的表述和艺术传情,便可以从中发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种种事相,知道他们是如何判断社会的是非,如何褒贬人间的善恶,如何追求生活的理想,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憎。可以说,恩平民歌是原生态的、鲜活而又独特的民间思想史和社会生活史。
恩平民歌还有易传易唱、乡土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等特征。恩平民歌流传甚广,人们闲聚野耕、兴工盛典、文化活动均喜欢吟唱,是恩平人民言情达志,交流沟通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五、重要价值
(一)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恩平的地理位置决定恩平的交通比不上一些发达地区便利,恩平在海外的乡亲略多于本地居民,因而侨资、侨情在恩平的社会建设进程中尤显重要,是恩平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据国家金融部门统计显示,恩平2009年非资本性侨汇在全国县级中排行第二。恩平民歌以恩平话演唱,有利于以乡音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进行联谊,激发其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
(二)具有标杆性的文化身份认同意义。恩平民歌是恩平人的一种生存文化和文化表达方式,是恩平人生命形态的体现,恩平民歌籍着乡音使恩平人有认祖归宗的功效,有利于凝聚民心,形成社会发展的软、硬实力。
(三)具有较高的社会和审美价值。恩平民歌古朴清丽、传情达意、反映时政,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作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它500多年来历久不衰,它就有生存、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名市,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恩平民歌既然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对侨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幸福恩平,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恩平民歌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